供稿部门:
在心理学上,“踢猫效应”踢猫效应的原版故事是这样说的: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的心情,一般会随着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地位高的传向地位低的,由强者传向弱者,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便成了最终的牺牲品。其实,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这就涉及到一个“风度”问题。
某公司的老总一大早因和老婆吵架,负气上班,坐到办公室里还余怒未消。恰好有位业务主管要汇报工作,老总极不耐烦地说:“这点事自己都解决不了。我要你们干吗?”
这位主管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回到了办公室。这时,主管手下的一位办公室主任有事要请示他,主管极不耐烦地说:“这种事情还来找我解决?你们自己怎么不多动动脑子?自己想辙去!”
这位办公室主任碰了钉子,感觉很沮丧。下班回到家刚坐下,儿子想问他数学题,他气呼呼地说:“就你事儿多,一边儿去!叫我清静会儿!”
儿子被爸爸的无名火搞得很郁闷,正要灰溜溜地走开,却被自己一向很宠爱的小猫绊了一下。儿子正窝着火气没处发,冲着小猫就是一脚,“讨厌,没见我心烦吗?叫什么叫?一边去!”
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会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
古人云:克己、复礼。克己,就是遇事从容,能理智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人为善,给周边疲倦的心灵以慰籍与鼓励。有位高僧在外出云游前,把自己酷爱的种了满院子的兰花交与弟子,并嘱咐悉心照料。谁知一天晚上弟子忘了将兰花搬回室内,恰巧风雨大作,原本开得正艳的兰花被打得七零八落。弟子忐忑不安等待着师傅的责骂。僧人云游回来,得知缘由,只是淡淡说了一句:“我不是为了生气才种兰花的。”弟子从中得到启发,幡然悟道。
的确,在竞争白热化的今天,时时保持豁达的姿态,很具挑战性。然而,在压力下还能保持风度,就意味着对自己心理弱点的克服,意味着人格魅力的提升。
“进门前,请脱去烦恼;回家时,带快乐回来。”一位家庭主妇在她的房门上挂了这么一块木牌。在她的家中,男主人一团和气,孩子大方有礼,一种温馨、和谐,满满地充盈整个空间。询问那块木牌,女主人笑笑,解释说:“有一次我在电梯镜子里看到一张充满疲惫的脸,一副紧锁的眉头,忧愁的眼睛……把我自己吓了一大跳。于是,我开始想,孩子、丈夫看到这副愁眉苦脸时,会有什么感觉?假如我对面也是这副面孔,又会有什么反应?接着我想到孩子在餐桌上的沉默、丈夫的冷淡,这些在我原来认为是他们不对的事实背后,隐藏的真正原因竟是我!当晚我便和丈夫长谈,第二天就写了一块木牌钉在门上提醒自己。结果,被提醒的不只是我自己,而是一家人……”主妇不经意间的一句平白朴实的话,让原本死气沉沉的家庭又焕发出生机。如果我们稍稍用心,把这种豁达和体恤用于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踢猫”这条恶劣的传递链就能被截断了。
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犯了错误之后有人能及时地提出批评意见,这是犯错误者的福气。如果没有人及时地提出来,我们也许就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因此,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毁了自己的一切。有人提出了批评,不管我们接不接受,至少批评让 我们知道了自己犯了错误,会使我们引起警觉。只要我们注意,那么,我们在今后的生活里就会少犯或不犯同样的错误。其实,批评,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学习、生 活里是少不了的。亲朋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都需要有相互的批评指正。我们生活在一个多诱惑的社会,一失足就会成千古恨。批评能让我们警钟长鸣,即使批评错了也能让我们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因此,我们无须因为受了批评而生气。批评是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我们应该善待批评。
一个人能接受批评,就能从善如流,少犯错误;如果善听批评,就能做到虚怀若谷,工作、学习、生活中就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若听不进批评,一听到批评的 意见就生气,或者暴跳如雷,刚愎自用,固执错误,这样的人,早晚要摔跟头。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应该记住,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虽然让我们一时生气,但只要我们能冷静下来思考,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批评中受益前进。生活中有人批评,是一个人的福气。
在现实的生活里,我们很容易发现,许多人在受到批评之后,不是冷静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会受批评,而是心里面很不舒服,总想找人发泄心中的怨气。其实这是 一种没有接受批评、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的一种表现。受到批评,心情不好这可以理解。但批评之后产生了“踢猫效应”,这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激发更大的矛盾。
“你今天踢猫了吗?”这不是一句搞笑的问候语,而是积极应对冒犯你的人的理性认识和转化,不做“踢猫效应”的传递者。
专家指出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踢猫效应”事例:老板骂了员工小王;小王很生气,回家跟妻子吵了一架;妻子觉得窝火,正好儿子回家晚了,“啪”给了儿子 一耳光;儿子捂着脸,看见自家的猫就给它狠狠一脚;那猫冲到外面街上,正遇上街上的一辆车,司机为了避让猫,却把旁边的一个小孩给压死了。
这个“踢猫效应”其实就是愤怒事件导致的恶性循环,和其他诸如“蝴蝶效应”异曲同工。
失控之前要冷静
当你的情绪处于失控边缘时,只要稍微让自己冷静一下,不要在自己情绪激动时做出决定,并用“尽管……但是……”来开导自己。在处理事情之 前,切记要先处理心情。因为只有拥有一个好的心态,才能防止情绪化。“你今天踢猫了吗?”是被发泄对象的理性认知,导致发泄者生气的根源不是自己,只是别人无处发泄的出气筒,有效化解“出气筒”地位,不是上前争论,而是自我认知,及时冷静。
心理暗示换位思考
人是一种很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动物,不妨通过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在遇到事的时候一定要冷静。而就在这转念一想的同时,也许就会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并会为对方寻找一个可能的理由,及时的和对方做一个换位思考,这时也就会有一个理性的判断。对不良情绪就适时的做了一个很好的疏导和化解,同时 也就避免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人应该拥有更为广阔的胸襟,能够更包容别人宽容别人,精神上不做病人,面对干戈能化玉帛,吃亏时不 计较,成功时坦然,一切尽在掌握,一切又都无欲无争,不是超凡脱俗,不是看破红尘,只是一种心态平和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