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利生《筚路蓝缕三年情》

供稿部门:     发布时间:2014-03-10 00:00:00

筚路蓝缕三年情

三年驻村工作体会

       福建警察学院派驻周宁周墩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黄利生

 

      “驻村书记”的意义在于,三年驻村工作获得意义后才有意义。

      “一段岁月,一份责任,一种理念,一脉情缘,一串佳话,一番感悟”。这就是三年“驻村生活”。它于我而言意义非凡。而这种意义只有亲身经历,才刻骨铭心。

                                              始于内心,源于责任

       驻村工作,他塑造的不仅有优秀的党员干部,更有那些默默无闻、踏踏实实,安于平凡而又口碑极佳的“驻村干部”。

 记得三年前,第一次来到海拔近一千米的驻点村---周墩村当时的情景,现在想来仍历历在目。这是一个萧条冷清、民生凋敝的小山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单一、经济极端落后、教育令人堪忧。道旁家禽茅舍随意搭盖,杂物无章摆放,弄巷弯曲狭窄,四处林立着破旧不堪四面透风的土木结构房屋。现代化的科技似乎遗忘了这个偏僻之地。这里信息闭塞,通讯基础差。村中无卫生所等公共设施。竹岭自然村,更是地处偏僻,自古仅一条山间小路与外界通行,村中路、水、电“三不通”。眼前的景象,使我感到震撼和心酸。感到肩上的责任。我给自己立下誓言:“应该去改变这里的一切”。三年间,我不敢有丝毫疏懒与懈怠,常奔走于省城与驻点村之间“找项目、筹资金” ,把一千多个日子泼写得酣畅淋漓。三年里,驻点村的建设构成生活的主要内容。”在我生活中所占据的地位是由完成一个项目的乐趣与完成一个项目的酸楚二者之间随机性的平衡。

履行承诺,不负重托

驻村工作,他蕴涵着公正、良知、勤勉等诸多语义。

驻村是在现实的田园中用自已的言行精耕细作,田园的原始弦音颤响着三年的心迹。源于内心的责任感让我不惮于前行。一到驻点村,我和村“两委”成员马上着手调研,印发调查问卷。挨家挨户入户走访,了解村民“最盼”、“最急”、“最需”的问题。从中我们掌握了村民“最直接”、 “最现实”、 “最困难”、的事情。制定了“必需与可能”实现的三年规划。并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庄重地许下“圆满完成三年规划内容”的承诺。三年间,我们筹集了500多万元资金,办了20多项的民生工程,争取了400多万元的省国土厅“高标准农田”项目。这些项目关乎全村人福祉,是周墩村今后大发展的基础。其中,2011年修建竹岭自然村入村公路4.3公里;修建了拦河坝等项目。2012年解决了“渡改桥”百万元的欠款问题并完成了遗留工程、完成安全饮水工程、修建防洪堤、修建了村委综合楼以及村民活动场所;2013年拓宽水泥硬化进村公路至6米宽、修建生产性机根路3条约四公里、改建扩建水泥硬化村主干道、完成所有村道水泥硬化、建立村安防监控系统等项目。这些项目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扬和支持。但对我而言,总算兑现了许下的承诺。这1080个日日夜夜,是我今生一段难忘的路程。

转变理念,谋划未来

驻村工作不仅意味着责任和承诺,更意味着要有新思维、新理念,来改变落后意识和封闭思想。驻村干部要以自已的身份、姿态去面对社会,以自已的思维和所一贯秉持的办事态度或以理性化的建设性见解去审视、理解和影响身边发生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农民实现幸福梦。

三年里,我时常转变思维和视角来看待农村问题,用心去感受农民问题,真诚与群众交流,并试图以此转变村民的观念。于是,驻村后根据村情,我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建党90周年“党员致富带头人实践活动”、“科普大蓬车进村活动”、“杨梅种植”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扶持成立了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3个种养殖示范基地,引进企业种植粘木、芍药种苗示范基地,引进群众乐意接受的“东槐杨梅”新品种。通过合作社和基地的建立、新品种的引进,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更给村民灌输了“土地流转见效益”的新观念。这对传统生产经营起到了示范作用,也使村民改变了原有旧观念,逐步形成了新的农业观。                                    

三年里,我在享受这种喜悦,消费这种喜悦,而且始终对这种喜悦有一种感念,一种向往。

树立标杆,服务发展

扶贫开发重点村的建设往往是建设新农村的标杆,它为我们的付出奏响欢乐曲,他让我们的欢乐驻足,让驻足的欢乐激起日后更多的收获。 

这里的人们虽贫穷,但对党和国家却充满信心,对村子的建设满怀期待。这给了我一个启发,发展农村,光靠一个驻村干部是远远不够。需要树立标杆,凝聚力量,才能够办大事。三年里,我带领驻点村的党员干部兢兢业业,超额完成了三年规划任务,得到群众的认可,也得到了上级领导鼓励和支持。三年间,周墩村由原来的“ 脏、乱、差”的村庄变成省级生态村、县级文明村,周墩村村委会由原来“危房村委”变成了县级“基层组织建设场所”示范村,由一个办事无章可循的基层组织变成周宁县落实”阳光三级”重点示范村和县级“便民服务代办点”示范村,得到市县领导的高度赞许。“周墩村扶贫开发工作成绩突出,各项工作标准高,文化建设内涵丰富”,这是三年来,我们听到最多的肯定。

如今的周墩村,改变了过去村里什么事都由村干部说了算,村里的事与我无关的传统,形成“民主”、“公开”“ 参与”、“ 监督”的氛围。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不断加强。这些,为周墩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民主基础。

感悟在心,且行且珍惜

       担任驻村干部,是扎实联系基层,深入了解群众一种有效方式,是践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

       三年的驻村经历,让我在与群众的交往中加深了对诸多国情和社会问题的认识。也让我能够运用自身的知识去解析农村的各种社会现象。驻村工作要“讲实际”,而最大的实际就是群众的需要。群众要的是办实事好事,办他们“看的见、摸得着”的事情。驻村工作又要“讲政策”,这是职责所在。只有充分理解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才能够利用好政策,真正实现农村的发展。同时,驻村工作还要“讲大局”。要深入了解农村问题,更要树立大局观念,比群众站得更高、想得更远,才能够带领他们共创美好家园。这三年的驻村工作,对我而言是一次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难得机会,值得我珍惜和反复体悟。

       驻村工作需要整合社会资源,用于农村,帮助农民,使得有限的社会资源在农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美丽新农村。

       对于驻村干部而言,要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每个驻村干部离开原有工作岗位,在新的工作环境中难免遇到新的问题。如何自我调节至关重要。这种自我调节关键就是要时常保持一种乐观心态。这种心态就是要树立为民办实事、好事的工作态度,只有保持这种心态,心里才会踏实。每当看到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和乡亲们的亲切笑容,所有的艰辛努力与付出都化作了一种快乐。这种快乐让我保持了永不枯竭的工作热情。

 

       时光荏苒,林林总总的情感编织成的丰富日子,注定要成为有声有色地记忆。记忆的魅力在于,人们往往不是从过去幸福的事件获得现实的快感,而是以现实的心境对照往昔的酸楚,在“今胜于昔”的心态中得到一种慰藉。 

岁月无声,到了该走的时候了。驻点村的将来,让我们这些驻村第一书记牵肠挂肚。周墩村的发展对于我,有期待,有希冀,更有无声的祝福。

岁月如歌,歌里满是这三年的真情与感激。惟愿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惟愿周墩风调雨顺,富足安康!